“港普之争”背后:歧视误会还是文化差异?
4月9日,网络疯传一段“女子在香港茶餐厅因说普通话受冷落”的视频,画面中,服务员对顾客的询问表现得漠不关心,对菜品问题的回应也极为草率。
此事迅速激起了网友的共鸣,众多网友纷纷分享相似遭遇。但随着更多视频细节逐渐浮出水面,舆论风向骤变,该女子转而成为了众人指责的焦点。
那么,这场争论究竟是语言歧视现象的微小显露,还是仅仅一场被过度渲染的误解?
在视频中,一名女子因对香港餐饮界的特定用语不甚了解,故而频繁发问。然而,服务员却以“未曾品尝过”“不清楚”为由简单敷衍,甚至径直走开,其态度实属罕见。部分网友评论道,服务员展现出的不耐烦或许源于“语言上的偏见”。
一名来自广东的网友表示:“我曾两次前往香港,但并无意愿再去第三次。在海港城购物时,柜员一听我说普通话就面露不屑;中环的大排档亦是如此,服务态度极为冷淡。何必自讨没趣,花钱去受气呢?”
2022年,名为“港漂日记”的深圳博主亲身体验了香港10家店铺,发现有7家对使用普通话的顾客态度冷漠。进入2023年,国泰航空的一名空姐因讥讽“不懂英语就不配拿毛毯”而遭到全网指责,最终该名员工被公司辞退。
早先时候,有揭露显示,一些香港药房针对内地游客哄抬药品价格,更有甚者,公然张贴出“内地顾客恕不接待”的声明,这些事例清楚反映出,个别服务行业人员确实抱有偏见。
然而,世事无绝对,据网友阐释,香港的茶餐厅以其“高效率”闻名,餐桌周转率极高,服务员必须在紧凑的时间内接待众多顾客,往往因此难以兼顾表情管理与耐心。
正因如此,服务员对待所有人的那份无差别的“疏离”成为了惯例,即便是面对本地人亦是如此,与是否说普通话并无直接关联。
也有网友表示:“香港的生活步伐急促,用餐时往往迅速解决,那边餐厅多提供自助式菜单,顾客自行浏览后下单,无需过多介绍,久而久之便成习惯。这并不含有轻视之意,仅仅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罢了。”
另外,有香港网民指出,大陆游客因对本地餐饮习惯不够了解,诸如自助取用餐具、迅速点单等行为,往往容易导致小误会,“语言障碍只是被当作了问题的挡箭牌”。
令人欣慰的是,网友们充分接收到了这些信息;然而遗憾的是,他们转而将矛头指向了发布视频的博文作者,指责其提出的问题不过是些司空见惯的“无意义”之问。
好比走进早点铺,点了一笼小笼包套餐,服务员询问豆腐脑要甜口还是咸口,你却反问她豆腐脑究竟是何物,味道如何?更有甚者,在网上戏谑道:“博主问:何为吐司?服务员答:你就是在找茬!”
香港的语言环境颇为多元,97%的居民母语为粤语,尽管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在逐年提高,然而仍有一部分中老年人群对此不够熟练。
这种语言隔阂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,尤其在服务行业尤为显著。相关测试揭示,香港的服务人员在采用英语或粤语进行交流时效率更佳,而一旦使用普通话,则可能产生理解上的误差,甚至因为“措辞构思”所需时间较长而被误解为“有意怠慢”。
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日渐紧密,然而,文化差异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,仍旧存在。内地游客倾向于详细询问菜品详情,而香港则偏向于提供“自助式”服务体验。内地秉持“顾客至上”的原则,香港则强调“公平交易”的重要性。在茶餐厅那快速流转的氛围中,这些差异被进一步凸显,最终导致了情绪上的对立。
尤其令人担忧的是,当个别事件被冠以“地域歧视”之名时,往往会迅速激起群体间的对立情绪。2021年,上海一家咖啡店因实施“说上海话优先服务”的规定而遭到了全网的强烈谴责,但事后查明这仅仅是店员个人的不当行为。
2023年,广州某餐馆店主因对“东北客人说话声音响亮”表达不满,而遭到地域歧视的指责,后经证实这仅是沟通中的一场误会。此类事例显示,轻易将问题归咎于“歧视”,或许会遮蔽事件的真实本质。
针对议论纷纷,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近年来积极促进普通话教育的普及,到2020年为止,已有71.7%的小学把普通话纳入中文课程之中,并且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务员招聘启事中,明确提出了“需具备流利普通话”的要求。
近年来,香港旅游发展局启动了“礼貌运动”,倡导商家对游客平等相待,无差别服务。与此同时,内地文化旅游部门也向游客发出倡议,倡导大家“入乡随俗”,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。
言语本应是联结的纽带,却在某些情境中变成了伤害同胞的利刃,倘若任由“语言偏见”肆虐,无疑会加剧分歧,与大湾区融合的大潮背道而驰。
切实的化解途径,需双方摒弃偏见:香港服务业应增强专业素养,不应让效率的重压转化为态度上的瑕疵,同时,内地游客亦需领悟“文化差异非敌对表现”。
毕竟,不论是茶餐厅所代表的“速食文化”,还是东北人的豪爽嗓音,皆构成了多彩中国的一隅。分裂易行,而融合维艰:相较于彼此苛责,或许更应首先学会倾听对方的声音。

